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会员注册    |    登录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学会新闻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科普活动 智库建设 出版物 科技奖励 党建强会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新闻
“展会员风采,弘航天精神”之二十三——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曲耀斌
    日期:2021年07月08日    字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宇航学会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紧密联系和有效服务广大会员。近年来,一批优秀党员会员脱颖而出,他们锐意进取、创新实干、执着追求,在航天领域的各条战线上奉献着光和热……

曲耀斌,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所长助理,某演示验证卫星系统技术负责人,主持863计划、专用预先研究等系统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14篇、申请专利20余项,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青年科技启明星、航天八院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  曲耀斌

积厚成器,打造一次成功的新平台

2009年,曲耀斌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其加入的上海航天实践卫星系列,以技术难度大、任务复杂著称。作为青年设计师,曲耀斌选择以超常的投入来平衡可靠与创新,兼顾成功与发展。

在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的任务中,要求打造一个全新的卫星平台,去地球同步轨道开展动作复杂的新技术试验。曲耀斌和同事们日夜开展核心系统的设计;并仔细挖掘、借鉴相关成熟卫星的海量在轨数据,提升裕度,移植并升级完成了高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群,填补了国内领域空白;更进一步,遍历各种潜在故障情况,在地面开展半物理验证,几年里团队基本都是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度过的,这才最终确保了2018年12月25日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自主完成所有试验动作。

正是秉持着“要研究几乎所有失败,才能走向一次成功”的决心与态度,这些年来曲耀斌还参与开发了可灵活配置的高集成度小卫星平台和国际上首个实现瞬时高精高速的试验卫星平台,为各类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扎实的承载基础。

尽微至广,推动复杂工程的系统实现

2012年起,曲耀斌开始更多地从事卫星总体设计的相关工作。依托专业背景,他始终努力牵引各个分系统,综合实现整星效能的最优。

国际空间大学学习期间

他曾在攻关一个整星瞬时高精高稳指向核心技术的过程中,一挖到底,彻底梳理了全精度链上12个大项和74个到器件、算法、工艺层面的误差,几轮下来把许多设计都逼到了物理极限,最终将卫星测量、解算、控制执行的精度较之现有的型号都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型号团队初步借鉴这项技术,就在2020年2月发射的新技术试验C星、D星上,实现了国内首次高速星间激光通信。

为了能够在同一颗星上同时实现探测、通信、成像等复杂任务,团队连续三个多月每天凌晨四点去实验室,构建足够稳定的环境条件,完整模拟、测试、考核了在轨十数项任务的近百个不同工况。通过这样的功能综合、应用协同,支撑上海航天实践卫星系列实现了从一开始“一个领域、研两星、论两星”,到“四个领域、研十数星、论数十星”的跨越。

久久为功,孕育和守护每一颗星

曲耀斌所在团队抓总研制的卫星以品质优良见长,在轨13颗星,其中最早的已经超寿命运行了15年。团队成员每天24小时待命,如果有哪一颗星运行数据有任何异常,通过监测中心的报警,他们都要立即判断是否需要马上做应急处理、抢救。抢救过程的试错余地、时间窗口都很紧张,这就需要将每一个工程细节、设计逻辑了然于心,并在实战中顶住压力、冷静排查、果断决策。

多年来,曲耀斌参与了二十多次重大飞控操作与问题处置。他说这每一颗卫星不光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也都是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们孕育多年的结晶,每一颗都弥足珍贵。曲耀斌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默默将青春、汗水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岗位,日复一日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曲耀斌在2020年“青聚闽江”青年科学家论坛演讲现场

联系我们
电话:会员与组织工作处:010-68372113
   学术交流处:010-68372022
   国际宇航科技智库办公室:
   010-88100517
   科学普及处:010-68767387
   《宇航学报》编辑部:010-68767316
传真:010-6876861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院
邮编:100048
网址:http://www.csaspace.org.cn
邮箱:office_csa@163.com
中国宇航学会
微信订阅号
会员管理与
服务系统